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美文同人 > 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0件事

给孩子一个温馨世界

发表时间: 2023-08-07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英国)斯宾塞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实验发现,成年人有时会表现出毫无原因的恐惧,这种情况大多来自于幼年时期的暴力事件。她告诫父母:我们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现在,而且会影响儿童的将来。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其实,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并不取决于房子的大小,室内装潢的豪华程度,而取决于一家人是否经常沟通,是否能够彼此亲近相爱,是否能彼此尊敬互助。给孩子温馨世界最大的支持力量就来自于父母对于彼此的爱,这也会给孩子的内心以最大的安全感。事实证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重大影响。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把建立温馨的家庭关系作为实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关键,这样能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达到亲子沟通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世界,就等于为他开辟了一条走向幸福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这远远胜于给他留下万贯家财。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教育名言』我们不需要为了显出很有智慧的样子,就搬出一堆充满洞察力的评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倾听,并试着了解对方,询问人们怎样想,感受如何,以及为何如此。——(美国)富兰克林『经典事例』“知心姐姐”卢勤讲了她和她儿子之间的故事。卢勤30岁时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李悦。小李悦出生时,她从下乡插队、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调回北京,跨入了她从小向往的中国少年报社的大门。卢勤非常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因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为了全身心地工作,她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小李悦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妈妈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可是,卢勤没能满足他的请求,因为她和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每次李悦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母亲讲幼儿园里的事,不管她爱听不爱听。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而母亲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时卢勤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觉得听孩子说话,浪费了自己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她讲话,她总是做出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没想到,她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他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讲话变得结结巴巴。这引起了卢勤的注意,她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她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卢勤说,是儿子把自己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她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她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她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教育感悟』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一座库房的大门上,有一副坚固的门锁,谁也打不开。粗大的铁棒自以为很有办法,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打开这把锁。它给了很大的劲去撬、捶,都无法打开门锁。钢锯见状轻蔑地说:“铁棒大哥,您下去,还是让我来吧!”钢锯上场了,不过,任凭它左锯右拉,门锁还是纹丝不动。这时,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出现了,它的身躯瘦小扁平,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它不顾铁棒和钢锯惊讶的目光,轻松地钻进锁孔,一拧身子,一下子就把那副坚固的门锁打开了。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钥匙轻柔地回答说:“因为我最懂它的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把大锁,唯有最懂它的人才能够打得开。孩子的内心也有这样一把锁,教育孩子一样需要用适合孩子内心的方式。如果想教育孩子,使用蛮力是无济于事的。但是,现在有很多父母不懂得这一点,惯用棍棒、责骂等蛮力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不仅不接受教育,反而越来越顽劣,父母教育起来也越来越费力。其实,要想获得这把钥匙,有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倾听。现在生活的节奏很快,父母在外奔波一天都很劳累,回到家中总想着能得到片刻的清闲。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话语都显得很不耐烦。虽说现代人的压力普遍加大,但是,聪明的父母无论怎样疲惫,都会选择及时倾听孩子的谈话。他们把孩子的话语当成了获得身心放松的灵丹,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孩子们把父母当成自己的依靠,随着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会一天天健康快乐的长大,这何尝不是父母们最想看到、最感快乐的事呢!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亲子间平等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做人应有的自信。这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男孩子需要倾听,父母的倾听,培养了他的幽默感。一个有幽默的男人,走上社会会处处受到欢迎。塑造有幽默感的男人,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忠实的听众,而他的第一个听众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要善于倾听,要有倾听的耐心,有倾听的激情,更要懂得倾听的艺术。女孩子更需要倾听,父母的倾听,会使女孩子成为有素养的女性。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位非常好的听者时,便是父母成为高明的说话者之时,也就成为了女儿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时,为人父母者就再也不会陷在与女儿无法交流的困苦中了。你的孩子总会长大,当有一天,他们像山一样站在你的面前,而我们却在一天天变老。这时,他仍然会习惯地俯下身来,像小时候你对他那样,听你说话,跟你谈心。可想而知,此时年迈的你,会从内心里感到做父母的欣慰和满足。父母的倾听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合格的父母都非常注重倾听带给孩子的影响,会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或说话紧张,或者听别人讲话时漫不经心,你就应该意识到,自己一定是犯了“不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毛病。这时,你必须马上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调整,不然,你会后悔终身。『教子导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切误会、猜疑和隔阂,都出于“不了解”。面对你的孩子,你是不是真正了解他内心的需要?你能不能给予他最贴心适当的帮助和教育?善于倾听的父母,则易于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专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的人,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人。那么,应该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呢?1.做出倾听的姿势有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在表达内心的心意时,所用措词不管多好听,最多也只能传达7%的心意,表达时的语调能传达38%的心意,而当时的表情和姿态却能够传达55%的心意。根据这个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一个人专注的倾听表情和姿态在传达心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在倾听孩子谈话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眼神来鼓励孩子,要做出认真倾听的表情和姿态,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随时注意他谈话的重点。首先,父母要注意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其次,身体要稍稍向前倾,这是表示有兴趣的姿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听孩子说话时,总会刻意制造一些“墙壁”。比如:用手捂着嘴巴,抱着胳膊,或双手不由自主地翻看着书。殊不知,父母的这些举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暗示。表明父母对他们的谈话根本不在意,或者不感兴趣。时间一长,孩子诉说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小,往往当我们发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缺乏交流时,已经为时已晚,孩子的心门已经向我们关闭了,再想重新打开就会费很多的力气。2.父母要有听的兴趣不仅孩子,就连大人也害怕在讲话中听到对方说:“我早就知道了。”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同龄人,当然也不能这样对待孩子,这样对孩子,就缺少尊重。父母都很熟悉这种场景:孩子放学回家,看到母亲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孩子的话还没说完,母亲就皱着眉头问道:“作业做完了吗?”孩子刚刚进门,作业肯定还没有做。于是,母亲就大发雷霆:“还不快去做作业,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孩子只能沮丧地回房间去做作业。当孩子做完作业时,显然已经没有了与父母沟通的欲望,而父母们早已把孩子刚才“有话要说”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宝贵的沟通机会就这样消失了。其实,我们关心孩子,不应只是关心他的冷暖、吃住,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关心他的心灵成长。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你同孩子谈话的兴趣便也具备了。在生活中常常见到,孩子才说两句,大人就不耐烦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别烦我!”“该干吗干吗去吧,谁有工夫听你神侃!”其实,这样做无异于给亲子间的沟通增加了一道屏障。父母不仅要学会倾听孩子谈话,特别是在孩子兴致正浓的时候,要用眼、手或简短的语言来加以反馈。这样,孩子就会因为你的注意而变得积极起来。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到重视而有价值的人,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人格特质。3.不要让怒气堵住自己的耳朵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这是人之常情,孩子也不能免俗。可是,当孩子犯错时,大部分父母都会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孩子据理力争为自己辩解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犯了错还想狡辩,真是不可救药。”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住口,不用解释了!”其实,孩子并不是事事都错,当你真的冤枉了孩子的时候,你能想象孩子有多么委屈吗?即使事后你向孩子道歉,但对他的伤害已经造成。我们看到,一些孩子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究其根本,这些孩子就是由于在家中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的,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浮现了出来。长此以往,当孩子的心理问题突然爆发的时候,父母们会突然悔恨地说:“为什么我没有及时发现呢?”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父母就是由于过度的独断,加剧了孩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所以,心理学家警告父母说:如果父母从不听孩子说话,孩子长大后往往要经过许多年治疗才能恢复自尊。4.理性看待孩子的不成熟意见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幼稚言谈和行为应该包容。一个合格的父母,一定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还很幼稚,父母也绝不应该嘲笑或者打骂。当有了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开导纠正,才是最好的沟通方法。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认真的态度,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当孩子说得不全面的时候,父母可以补充;当孩子说得有偏差时,父母可以纠正。但是,一切都要建立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础上,比如:“爸爸的意见和你的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或者“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打击、嘲笑,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封闭,最后不愿和父母交流。总之,父母要学会聆听,而不是呵斥孩子,更不是喋喋不休地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很多的时候,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的只是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训导者。一个善于倾听的父母,往往最受孩子的欢迎,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会由于你的倾听而变得更加顺畅。『教子箴言』一所社会咨询机构曾经对2000名中小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善于倾听的父母,是最有智慧的父母,善于倾听孩子谈话,就好像拿到了打开孩子心灵之窗的钥匙,就会时刻掌握孩子成长的动态。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教育名言』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中国)卢勤『经典事例』事例一:有一年的圣诞节夜晚,一位母亲领着她4岁的儿子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她认为他一定会喜欢那里热闹的环境。走到街上,放眼望去满是来来往往欢乐的人群,漂亮的装饰,绚丽的玻璃窗,圣诞颂歌不停地欢唱,洋娃娃和圣诞老人在人群中穿梭。不知怎么回事,她的儿子却开始轻声地哭泣,小手拉紧了她的大衣。母亲责怪地说道:“真扫兴,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圣诞老人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噢!也许是鞋带没系好。”在一个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儿子,蹲下给他系鞋带。无意中,她向上看了一眼。这回,她和儿子站在了同一高度,她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哭闹。原来,在一个4岁孩子的眼睛里,周围的世界没有玩具、礼物、装饰华丽的展览,只有一片混乱的景象。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脚,在一起乱推乱撞,看上去很可怕。她愣了一下,立即把儿子领回了家,并发誓再也不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强加在儿子身上。事例二:一个年轻的牛仔接管了一群牛,那天,他正要将一群牛赶进牛棚里,所有的牛都听话地进去了,偏偏有一只小牛犊特别倔强,不论年轻牛仔如何费力拖拉,小牛始终不肯进牛棚。这时,一个老牛仔看到了这个情形,他走了过来,把手指放在小牛的嘴中。小牛以为是母牛的乳头,一边吸吮着一边就跟着老牛仔走进了牛棚。老牛仔看着迷惑的年轻的牛仔说:“孩子,你之所以不能让它进到牛棚里,是因为你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赶快把牛赶进棚中。可你发现没有,当我站在小牛的立场上,想到它可能是肚子饿了,正等着母牛喂奶,所以才能顺利将它引进棚中。”年轻的牛仔听后,若有所悟……『教育感悟』站在小牛的立场上可以把它引进牛棚,而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则可以了知孩子的内心,让他们茁壮成长。不知有多少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导致了亲子关系的恶化。一个大人发现有个孩子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孩子抬头看看大人,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哈哈大笑:“傻孩子,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平视,这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只有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父母如果能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就能看懂孩子。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做过一项调查:“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融洽吗?”结果,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无奈地对这位老师表示,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回家,这些孩子都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在一起,和父母基本上不说话。而谈起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许多父母的态度则完全相反,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他们常说:“我们的交流很顺畅,我天天跟我的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整天嘱咐他,不要去网吧,还会陪他买衣服,这不是交流吗?”其实,父母们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教训”、“命令”、“唠叨”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种沟通是“假”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沟通是无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沟通方式,会使孩子封锁自己的心灵,甚至会离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可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孩子需要平等,需要父母与他平等地相处,但另外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因为他们放不下家长的架子,使得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了目前不良的教育子女方式。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自从上了中学后,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一长,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其实,这位中学生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他认为不平等,认为父母总是以自己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平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孩子的平等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只有平等地要求孩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也会让每一个家庭能成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教子导引』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还是教育孩子和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途径。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1.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当你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就会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其实,当我们蹲下来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同一平面,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他们是平等相处的,至少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已经放下了架子,想和他做深入的沟通。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就喜欢把内心的思想倾诉给父母,使自己与父母能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和默契。一旦父母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平等,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任父母,父母的教育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善于向孩子学习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小视孩子,因为,现代社会,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懂得的道理要远远多于父母的青少年时代,甚至比父母现在懂得的知识还要多。这时,就需要父母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某些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不懂的知识,这样也会更加赢得孩子的信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必要的时候,把孩子当成老师,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有一位父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非常坦诚地说:“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这样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是平等。但是,父母们应该注意,向孩子学习,应该是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的长处与优势,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落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儿子,教我用用这个MP3”、“孩子,这个电脑怎么用”等这种简单的“讨教”上。3.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们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我们。有这样一个家庭,在家庭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母亲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是亲切地对孩子说:“请你帮我一个忙好吗?”,“你能……吗?”这位母亲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一些生硬的句子,当然也不会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每当孩子做完事后,母亲总会高兴地说声“谢谢”。父亲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频道,他总是先对孩子说:“我们换一下频道看看别的节目好吗?”当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学会了尊重别人。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同样,父母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4.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多父母潜意识里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的你养的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你是我的,你就应该听我的!”父母们显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所有物品,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不懂得孩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绝不应该是父母要他怎样他就必须得怎样。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就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只会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5.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现在,有很多孩子呼吁,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如果你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则不会理解孩子的呼声究竟有什么意义。现在的父母们太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在操办完之后,很多父母还给孩子“卖”一下自己的委屈:“我什么事情都给你想到了,能做的我也替你做了,难道我容易吗?”可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就是这样的“替”孩子做事的行为,孩子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宁愿固守自己意志,也不愿意让父母安排好他们的一切。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尊重他的意愿。一块有裂缝的石头,雕刻家在雕刻时将裂缝雕成了一条蛇,栩栩如生,引来人们赞赏,如果雕塑家把裂缝雕成一条龙,那么这块石头没有雕龙爪的空间,龙没雕成,结果还雕坏了一块石头。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会做“雕塑”孩子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子箴言』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有自己的思想。父母除了满足孩子日常的生活需要外,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要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以便能够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善待孩子的朋友『教育名言』父母不能禁止孩子的交友行为,但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孩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正确把握。——(德国)卡尔·威特『经典事例』事例一:一位母亲中午下班回家,打开家门,发现冰箱里的零食全都摆在了桌子上,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儿子见母亲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这时,儿子的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向女主人打招呼:“阿姨,您回来了!”这位母亲看了他们一眼,一声也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好半天都没出来。她的这个举动把孩子们吓坏了,他们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才回到家,没有吃晚饭。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不仅如此,他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父母很着急,把平日里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摆满了桌子,可是还是没有调动孩子的兴趣。事例二:暑假里,女儿老是接到她的一个同学的电话,她们在电话里一聊就是很久。父亲笑着问她:“你的同学是不是很有钱啊?怎么经常打这么久电话?”女儿说:“您说对了,她家就是很有钱。不过她太可怜了,她家前不久搞了装潢,换了新家具,家里就像皇宫一样漂亮。她的父母不准她带朋友到家里来玩,怕把家里的家具碰坏了,把墙面和地板弄脏了。不但如此,还不准她到朋友家里去玩,她每天都是一个人闷在家里,心里可难受了。有好几次打电话,她都哭了起来。”父亲很能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他对女儿的朋友们很好。当女儿小的时候,她的小朋友们总是到家里来玩,尽管她们很吵闹,但他一点也不烦,高兴地看着她们玩耍。他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对待他的朋友们的。有一年的暑假,女儿约好了和几个朋友到省城的一个公园里去玩。为了保证她们的安全,父亲和她们一起来到公园。他害怕孩子们因为他在而感到拘谨,所以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不用管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是你们的保镖和摄影师。”那次她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女儿跟父亲说:“我的朋友们都说您脾气真好,她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家长,我有这样一个老爸,我感到很自豪!”父亲欣然一笑,说:“是吗能得到你和你朋友们的表扬,我真的很高兴。”『教育感悟』作为已经成年的父母亲,大家可能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而儿时交下的好朋友,总是感到由衷的亲密,每当大家聚到一起,说起童年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我们自身的经历说明:人们都需要朋友,孩子也是如此。孩提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没有朋友的童年,一定是极为孤独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对于孩子的朋友,父母应该珍视,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灵。美国著名学者R·F·赫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多名9~14岁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题目是“你对父母和家庭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尽管这些孩子的肤色、生活背景、民族和阶层各不相同。但是,调查者惊讶地发现,他们对父母的不满和要求竟然大同小异。孩子们对父母和家人提出了10条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父母和家人要表示欢迎。由此看来,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尊重孩子——这也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能限制孩子结交朋友的自由。孩子如能自由地结交朋友,则有利于他形成健全的人格,心智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是家庭成员,无论年龄大小,父母都要懂得尊重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朋友,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父母对小伙伴的冷落,不仅使孩子感到没面子,还使孩子感到对不起“朋友”,甚至感到“无颜见伙伴”。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生活中主要的朋友就是一些小伙伴,父母如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学会不带任何偏可见、不设置任何障碍地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其实,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本人,孩子会在父母的尊重中得到安慰和心理上的满足,也会得到朋友的认可和接纳。孩子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朋友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因为父母对待朋友的不友好态度,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他们的心灵中会留下阴影和创伤。但是,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代表要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而是要充分利用孩子喜欢与人交往的心理,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在这过程中,必须得让他们知道哪些朋友是不该交的。如果你对孩子的朋友某个方面很不满意,就应该找机会单独对孩子说出来,以清晰、严肃的态度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被你所赞成的,让他们明辨是非。当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应该通过赏识和尊重,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父母的赏识和尊重,会使孩子和他的朋友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也能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教子导引』有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很头疼,生怕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从而走上歧路。因此,当父母们面对孩子朋友的时候,总会摆出一副警惕的目光。殊不知,这种目光会使孩子受到伤害。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朋友呢?1.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其实,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融洽与孩子的关系。玲玲的好朋友美美,经常到玲玲家玩。可是,每次美美走后,家里都会变得很乱。一次,爸爸对玲玲说:“从今往后我不让你和美美在一起玩了,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听了爸爸的话,玲玲非常不高兴,噘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她养过很多的小动物,我们在一起聊小动物很开心。”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几天后,美美又来找玲玲玩。爸爸却把她挡在门外,不许她进家门。美美委屈地走了,从此再也不和玲玲一起玩了。玲玲为了这件事情哭了好多次,好长时间没有和爸爸说话。实际上,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在一个人还未长大的时候,他的朋友是他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财产。如果父母能学会尊重他的朋友,就会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这是父母带给孩子宝贵的人生财富,其实任何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只是没有想到罢了。2.学习成绩并非衡量孩子朋友的唯一条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朋友总是很挑剔,当得知孩子的朋友学习不好,就开始极力阻止自己的孩子与他们继续交往。而在孩子看来,这些朋友除了学习不好之外,其他方面都是一个很不错的朋友……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是性格脾气相近。而交朋友的目的,无非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获得别人的友谊,并不一定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好的朋友们在一起,能互相倾诉,还能互相帮助,既然是朋友,肯定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共同语言。其实,学习成绩只是人的素质的一个方面。学习成绩不好,并不等于一切都差,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孩子只有博采众长,广泛吸取不同类型的人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如果父母仅仅以成绩来“论英雄”,未免太狭隘了。任何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就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孩子会被“带坏”。3.对待孩子的朋友要真诚善待孩子的朋友是一句原则,但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诚意的善待他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差的朋友来家里玩,他们虽然表面上很客气,可等朋友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以后少跟这样的人来往,你难道想象他们一样吗?”有的甚至直接对孩子下禁令:“我警告你,刚才我不赶他们走,是给你面子。但今后再也不允许你们来往,我看你早晚要被他们带坏!”殊不知,这种落好人,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父母只有学会真诚,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而说一套,做一套,表面很友好,背后说话恶毒的人,往往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也得不到孩子的尊敬。4.不要以功利心看待孩子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父母这样对孩子说:“他的家庭条件这么差,一看就是没教养,你怎么喜欢跟他在一起?小心你的零用钱被他算计了!”或者这样说:“我向你的班主任了解过了,你的这个朋友学习成绩很不好,你和他做朋友对你的学习能有什么帮助?”父母担心孩子交友不慎情有可原,可是仔细听来,父母的担心其实反映了他们的一种功利思想,希望孩子能从朋友那里获得“好处”。家庭条件差的孩子不一定品格就差,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种孩子会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和自尊心,这两种品质正式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所缺少的。而成绩差的孩子刚才已经提到了,仅仅以成绩看待一个人是片面的,孩子既然已经选他做朋友,证明他的某一项品质吸引了孩子。所以,你的担心和抱怨会使得孩子感到为难和厌恶。因为孩子也能感觉到,你的好恶是功利的,而孩提时代的友情是纯洁的,是一生难忘的经历。所以,只要是正常的朋友,他们在相处和沟通中一定能各自都能有所获得。作为父母,应当放弃自己的功利心,尊重孩子的朋友们,给孩子自由交朋友的权利。5.不要替孩子做主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替孩子做主。有时孩子的朋友来了,或者打电话过来,找孩子出去玩或者上街,父母不管孩子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说:“亮亮要看书,他不去,你自己去吧!”父母虽然没有存心伤害孩子,也没有存心伤害孩子的朋友,可是,孩子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失面子,孩子的朋友也能感受到你的不友好。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有他的生活圈,他的朋友,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孩子是独立的,是可以自己做主的。父母如果过多地干涉他与朋友们的接触,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可想而知,孩子当然会觉得很没面子,孩子的朋友们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朋友父母的认可,而伤心难过,渐渐远离孩子。所以,除非孩子和他的朋友所提出的要求是极端不合理的,是要孩子出去胡闹,需要当面立即禁止的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父母还是不应该干涉他们的生活,不要替孩子做主,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6.尊重并不是去放任不管当然,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等同于放任孩子交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交友大体表现为“谁跟我玩,我跟谁好”的阶段。学龄初期儿童,也常常是由于彼此家住得近,或者是因为课桌相靠而成为朋友的。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上了初中以后,孩子们对于友谊就不局限在上述范围之内,他们的要求变得丰富起来,很多都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结交朋友的基础。有句古老的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人。”朋友之间互相吸引,互相影响,其影响有时会大过父母与老师的教育。而少年个性的形成,也往往和交的朋友密切相关。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渐增强,父母对他们的监护责任并没有减轻,反而应该更加注意才对。要知道,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等于放任他们,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一定要对孩子的交友方向加以引导,避免孩子因为交友不慎走上弯路。但是,要靠强制干涉是行不通的,平日里的是非观念还是要父母予以灌输和教导。所以,对于孩子的品质教育也许是破解这种担心的最完美方法。当孩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一定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朋友。『教子箴言』在孩子交往过程中,是需要父母的指导的,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赏识和尊重孩子,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而是应该落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社会交往,并尊重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赖父母,而且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教育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经典事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某报教育专版热线就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投诉电话,投诉内容考试内容与学校教材不符,造成孩子的成绩普遍不理想。记者就家长反映的问题采访了相关学校,发现孩子的述说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这位母亲的孩子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只得了个“良”。母亲责问孩子时,孩子告诉他:“我们班大多数人只是得‘合格’,得‘良’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刚学英语,可教材上又没字母又没单词,考试却又要考这些,成绩不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于是,记者走访了孩子所班级的英语老师。从该班英语成绩单上看到:在41名学生中,有21名得“优”,优秀率达51.2%,根本不像那位母亲的孩子所说的大多数人只得了“合格”。当问及学校教材与考试内容不符时,英语老师介绍说:“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以口语化为主,但学校已为学生印制了字母卡和单词卡,试卷中涉及的听力等内容在课堂、课后均有练习,至于笔试的字母、完成对话等内容,在教学中均按国家大纲要求教授,并不存在教材与考试内容不符的问题。”这是孩子“谎报军情”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也充分说明,父母与学校不能及时沟通,孩子成了唯一的联络员,往往孩子说什么,父母、学校就信什么,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理解复述事件、说明原委的作风。另外,父母向学校“讨公道”,将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到教学上,对孩子这样的“支持”是在为孩子、为自己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教育感悟』有很多父母认为,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与父母关系不大。把孩子交到学校,学校就要对孩子的教育负全责,或是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老师。其实,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这两种教育不能隔离开来,家庭教育是家庭、父母的事情,学校教育也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学校教育只有在父母的参与和配合下,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将来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懂得与老师沟通,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些父母则认为,与老师交流有家长会就够了,孩子整天在学校,学校和老师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意见,孩子回来说说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因为,在家长会上,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与每一位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而孩子自身的信息传达作用有时候会不到位,尤其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批评后;还有的孩子并不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或意见说给父母。这些都给父母与学校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一位母亲的做法就很值得父母们学习,她说:“女儿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小学阶段基本上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到了五年级却突然考了个年级第一,给了我一个惊喜。刚上初中时,我发现她好长时间也说不上任课老师的名字。我从学校了解到,女儿上课几乎从不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在老师心目中,她并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及时的沟通,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女儿的主动性,班上有什么活动尽量让她参加,如参加学校军乐队、班上的板报小组等。慢慢的,女儿有了些改变,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顺畅了许多。后来,根据女儿的兴趣,我又鼓励她参加了跆拳道班及声乐培训班。如今,内向害羞的女儿已能在陌生人面前自如地演唱歌曲了,学习成绩也逐渐稳定在班里的前几名。”由此可见,只有父母和老师之间积极地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成功。父母和老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互相补充,才可能避免教育上的盲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父母不会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会了解孩子在家的相关情况,久而久之,父母与学校之间会形成一片教育沟通上的“真空地带”。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时,对孩子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利影响。所以,父母必须要经常及时、主动地和老师沟通,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孩子的学习。比如,在发现孩子的思想、学习或行为出现了某种反常后,父母都应及时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和老师一起探寻其中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教子导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校教育,重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表现,有助于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那么,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父母应该怎样注意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1.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作为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有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了解学校的教学要求,以便主动配合学校,督促和协助孩子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计划。比如,父母一定要了解相关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等。父母要尽力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比如,当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孩子在家里学会洗衣服、洗碗、缝纽扣等,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和督促孩子,一定不要嫌孩子动作慢,达不到自己的满意而代劳。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相关的家庭教育,而配合学校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如果父母不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就会把学校教育理解偏。有的父母就把孩子上学读书,仅仅看作是学文化、学知识,过分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学校有计划地为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而安排的教育计划则不闻不问。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这将大大影响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影响学校乃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终,将影响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2.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父母应该与学校的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但父母一定要尊重老师,要诚恳、谦逊,要做到真正虚心地听取孩子在校的表现。这就要求父母不仅要能够听得进老师对孩子的表扬,也要能听得进去老师对孩子诚恳的批评。针对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和孩子身上显示出来的缺点,一定不要护孩子的短,不要想理由来原谅孩子,或是偏袒孩子,也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正视。如果有需要,父母也要中肯、坦诚地向老师如实反应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到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隐瞒孩子的优点,否则,会使孩子的缺点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铸成大错。要让老师对孩子在家的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老师就会结合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很多父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一旦把孩子在家的不良行为表现和盘告诉老师,会损害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会对孩子的发展不利,所以宁可自己管教孩子也不想寻求老师的合作和帮助。其实,这些父母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贻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一旦等到父母无计可施再想寻求老师帮助的时候,很可能已经积重难返了。3.尊重老师,但不要事事顺从父母一定要认真听老师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倾听老师提出教育孩子的有关建议,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与老师沟通前应认真地与孩子谈一次话,带着问题与教师作个别交谈,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把问题、忧虑全部提出来,和老师共同研讨。但是,父母在充分听取老师意见的同时,也要适当有自己的正确判断。不能把“配合老师工作”简单地理解成“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一旦父母发现老师掌握的情况有偏差或解决的办法不能奏效时,也可以开诚布公地同老师交换意见。不过,这时更要注意把握自己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另外,父母一定不要在还没了解清楚孩子情况之前就自以为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流露出对老师不屑一顾的自大情绪,这会让老师感受压力与不舒服。更不能因与老师意见不合就同老师争吵,甚至在学校无理取闹。4.父母与老师的沟通要及时、主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父母一定要注意。有的父母就做得很好,当孩子上学时,学期一开始,他们就抽空去学校,花上半天时间观察一下孩子所在的班级。对一学期开设的课程、教师有何要求、孩子要读哪些书等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会让以后的沟通工作变得顺畅。父母要做到及时、主动与老师沟通,千万不要等到学校或老师主动找自己沟通,一旦那样的话,说明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此外,要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学校的问题,主动与学校方面沟通。另外,作为父母,一定要积极参加家长会,因为主要是向家长介绍学校和班级的任务、特点,对学生的要求,及向父母提出如何配合学校的建议等,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家长会上,父母更要借机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及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以便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目标,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一旦遇到工作确实繁忙而脱不开身的情况,父母应向学校老师说明情况,请假,日后约请老师补上,尽量不要错过这样的时机。『教子箴言』为人父母,不仅要生育孩子,更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天职。但有的父母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不仅如此,父母还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共同努力将孩子引入到人生的大道,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为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空间『教育名言』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中国)陶行知『经典事例』徐某是一名高二学生,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从小到大,徐某都由母亲悉心照料。母亲要儿子每次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徐某的成绩是第18名。母亲很生气,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徐某深感委屈和压抑。一天中午,徐某吃完中饭后想电视,母亲提醒他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某回答说:“很难考。”母子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某拿起一把木柄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徐某被判刑12年。原来,徐某的父母总是把他当小孩看,把他管得很死。他虽然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却没有自由的天地。因为他的任何东西母亲都要翻看,一点儿小秘密也藏不住。在家里,母亲处处在监视他。不让他接电话,即使是找他的,母亲也会盘问半天。他的压抑感越来越强。高中每天都有晚自习,晚自习前有一段时间,同学们可以打打篮球。这时母亲经常到学校来,监视他是在学习还是在玩。有时晚10分钟回家,妈妈也要骂他打他,有时把扫帚都打断了。他喜欢踢足球,但母亲认为这会影响学习,就阻止他。他想看看报纸,母亲说,高考又不考报上的内容。每到周六和周日,她也不让他出去玩,就是让他学习。他厌倦了,太单调了,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后来,徐某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再后来,悲剧就发生了。『教育感悟』可以看出,徐某需要一个成长的空间,可是,母亲并没有给他这个空间,所以,他才会用极端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发生这样令人心痛的惨剧,与父母给孩子的成长空间小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可是很多父母对此却一无所知。孩子的正常需求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本可以避免的悲剧的发生。一个孩子很诚恳地说:“妈妈,其实我是爱您的。我需要您的关怀,但不需要您当我是孩子一样处处干涉我的生活。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间,我希望你能支持我的决定。而不希望您认为我作出的决定都是冲动,这样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一个成长空间,那为人父母者就应该为孩子做这件事。其实,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把孩子的心灵比喻为心灵的胚胎,她说:“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孩子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孩子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去完善这种精神生活,既然孩子是个谜,需要时间秘密地去完善他们自己,空间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蒙台梭利一再强调,成人不要压抑孩子,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观察、摸索,父母应该耐心地让他去重复。其实,蒙台梭利谈的这个问题就是有关孩子成长空间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嘴。”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需要的成长空间,成就孩子正在成长的心灵。『教子导引』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但在孩子成才之前,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广阔的成长空间呢?”如果没有,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这件事了呢?关于做这件事的一些细节,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放开“严格管教”孩子的手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不许孩子和同学出去玩,上学放学要接送;做错一点小事要严厉批评,甚至大骂;来电话先由自己接,认为好的才转给孩子接,认为不好的直接说孩子不在,孩子和同学朋友打电话要用分机听……可以说,父母的“严格”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此下去,又有几个孩子能接受得了呢?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要知道,孩子也会长大,也需要有自己的情感和秘密。其实,父母在严格管教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原本属于他的自由空间。所以,很多孩子呼吁:“请给我们需要的生存和呼吸的空间!”所以,真诚希望父母能够试着放开“严格管教”孩子的手,把成长空间还给孩子,就像把天空还给小鸟,把海洋还给鱼儿一样。2.保护孩子的成长欲望在生活中,孩子善于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而且乐于模仿。这反映出了孩子的成长欲望,这种欲望需要父母来保护。一位母亲给6岁的儿子买了一条秋裤,儿子高兴地穿上了,母亲去厨房做饭了。可等母亲做完饭出来时,却见儿子坐在床上,手里拿着针线在秋裤上穿来穿去。母亲正在纳闷时,儿子抬头说话了:“妈妈,你给我买的秋裤是破的,上面有一个洞!”母亲走过去一看,笑了……母亲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让孩子继续补那个带洞的秋裤……这位母亲是聪明的,她懂得保护孩子的成长欲望,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他成长。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就老是长不大呢?”但是,请这些父母反问一下自己:“我保护过孩子的成长欲望吗?”3.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空间。虽然,这个独立空间是父母给孩子创造的,但父母也要尽量回避它。父母应该知道,现在的孩子成熟都比较早,可能在父母毫不觉察的情况下,孩子就已经对性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俗话说“男大避母,女大避父”,但是,现在还有的母亲为七八岁的儿子洗澡,这多少会让孩子尴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这样的独立空间是需要父母来为孩子创造的。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小姐曾说:“我觉得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你只要稍加引导,就一定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的。”有的孩子在受了父母的批评后,也希望找一个独立空间冷静一下,甚至是让自己痛快地哭一场,宣泄一下情绪。孩子在这时最不愿意父母过来问长问短,他需要的是自己反省、思考的独立空间。所以,父母也应该明白这一点。4.不轻易侵犯孩子的空间父母也要注意,不要轻易侵犯孩子的隐私空间。比如,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就采取一些极端做法,私拆和翻找他们互相传递过的字条、信件、礼物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那些东西拿出来进行所谓的“说服教育”,以期让孩子承认“错误行为”。其实,父母的这种做只能适得其反,严重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在进入孩子的空间时,父母要也应该学会敲门,可以这样问:“孩子,爸爸可以进来吗?”其实,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5.给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在学校的一次集体活动,在学校集体宿舍睡一次大通铺,在家第一次洗碗、洗衣服等。因为孩子在这些经历中获得了成长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也锻炼和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让孩子体验成长,会让孩子产生诸多改变,会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觉自己长大了,懂事了,明理了,也会让孩子逐渐走向成熟。所以,孩子需要这样的成长体验。一位中学生曾这样无奈地说:“我曾经是班委,但妈妈说会影响学习,让我辞去了班委。我自己其实很乐意去做。学校附近有一位老奶奶无儿无女,走路都困难,我和几个同学轮流帮她做饭。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可妈妈听说后,不让我去了,说这样会影响我考大学。“在家里,妈妈不要我帮她做任何事,只让我学习。不过也有需要我的时候。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每当爸爸不在家时,她就让我帮着搬煤气罐。这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还有点儿用,像个男子汉……不过,这样的机会不多。在我17年的记忆中,只有这两件事让我感到自豪:一是帮助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二是帮助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我还有点儿用!我能行!”其实,让这名学生感到自豪的两件事情正是他的成长体验,是他成为一个男子汉的开始。然而,他的母亲并没有认识到孩子成长体验的可贵,而是武断地认为这些事与考大学无关,就竭力阻止儿子做。这位母亲扼杀了孩子体验成长的机会,阻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路。教育专家在研究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中发现,城市里物质条件优越的“小皇帝”们缺乏成长体验,因为他们很多做事的权利都被“爱心无限”的父母剥夺了。实际上,成长体验对孩子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希望体验成长,体验成长中的成功与失败。所以,父母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长。可以让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的卫生、绿化劳动;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等等。在这些有意义的实际锻炼中,孩子会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就会获得成长的体验。6.给孩子独立支配的时间即使孩子的年龄小,父母也应该尽力给他一些独立支配的时间,让他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玩耍、看书也好,睡觉、发呆也行。只有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才能够满足他自我发展的需要,父母的教育才真正有效。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很小时,她就每天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有时候玩,有时候读自己喜爱的书,有时候画画。当然,孩子有时候可能是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做成,但孩子却在不经意间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可见,给孩子独立支配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教子箴言』今天的孩子获得的间接经验较多,因为他们听别人讲的多,而自己的亲身体验少。其实,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